【原文】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 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語譯】
江陰的張畏巖先生,有才學,文章寫得很好,在一般讀書人之間也是很有名氣的,
甲午年參加南京鄉試,結果考試沒考中,怨天尤人,大罵主考官沒有眼睛,這麼好的文章他沒錄取。
當時有位老道聽他大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錄取他的文章,在那裡發脾氣,老道在旁邊微笑,張先生見老道在笑他,他的氣就發到老道身上了。
老道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官沒錄取你。
張先生聽了老道的批評,火氣更大了,他說:你沒有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老道說:「我聽說作文章要心平氣和,像你脾氣這麼暴躁,這麼貢高我慢,你的文章怎麼會作得好?」張先生畢竟是念書人,念書人服理,老道說得有理,他不得不服。
老道所言的確是有至理,想想是自己錯了,於是回過頭來,向老道請教,由此可見張先生知過即改,這才是真學問真功夫!
【原文】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 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語譯】
道士說:「這就是真正知道命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中不中與文章沒有多大的關係,與命有關係,功名如此,富貴也如此。若是命裏沒有,非理非分的妄想求得, 最後都落空,時間、精力都浪費了,那才叫可惜!要考中功名。這全要看命運:文章寫得好,也不一定派上用場。你一定要把自己思想性情作一個大轉變!」張說: 「既然是命,那要怎麼去轉變呢?」
道士說:「支配命運的是「天」即「業力」:而建立命運的權力卻在自己改變業力,在自己。你祇要盡全力去行善事,普遍地隨緣積些陰德,人家不知道的好事,那麼甚麼福報求不來呢?」
張說:「我是窮讀書人,能夠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德,卻是由你這顆心來決定,你要經常存著這顆時時想積德的心,你的功德福報就無量無邊了。
況且像「謙虛」這種行為,並不要費錢,你為什麼不反省一番,改變自己,自我檢討,反而罵起考官不公平,像你剛才那個態度就是太傲慢了!
考試不中,應當自己反省,改過自新,怎能責怪主考官,這是眼前的事情,可見善惡、禍福,確實在一念之間。
這是老道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了凡居士在前面已經細說了。
【原文】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 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語譯】
張畏巖由於聽了道士的話,從此才降低他的傲氣,虛心地檢束自己,善行一天天地用功去做,陰德一天地加功去積。到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年),有一天他做 夢,到一間高大房子裡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就懷疑地問旁邊一個人「那是什麼?」那人說:「這是今年科試錄取名冊。」
張問:「為甚麼這裡有這麼多的缺行?」那人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必須是積有功德而未犯罪業的人,才會有名字。像這本簿子上,以前所 空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取的,但因為新近他們犯了不道德的事,才把他們去掉的。」後來他指一行缺行說:「你三年來,對自己品德檢束很謹慎,或者應該補這 個缺了,希望你能珍重自愛!」
這一次會考,張畏巖果然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原文】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 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 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語譯】
由上面所述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祇明察著人們行為;因此,一個人,對於利人的。吉祥的事都應該趕快地去做,而對於損人、害人的事,一切凶險的事,都要避免莫作,而這吉凶的抉擇,都可以由自己果決來選擇的。
如果要使我們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來約束自已不善行為,絲毫不去觸犯天地鬼神,而且要虛心,自己處處不居人上,使天地神鬼,對我的行為,時時地同情、關護;這樣才是受到福報的根本所在。
至於那些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缺乏寬容大度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根器,縱然他僥倖發達於一時,也不會長久地受到福報。那些稍有遠大見識的人,必然不願意把自 己的肚量弄得很狹小,而自我放棄可以獲得的福澤;況且謙虛的人,一定也會接受別人的勸導,一個目空一切的人,誰去惹他?而這個人如此「從善如流」,因此, 他可以被人取法之處,也就歎不盡了。
而這種行為,尤其是一個能進德修業的人,所必然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三尺,決有神明』,這也是事實,然吉凶禍福,原由我造,因此起心動念定要覺悟,佛教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行為要約束,要合禮。
看看眼前國內、外那些發達的人,一些顯然滿盈,氣度不大,是為富而不樂,不得真實受用,生活痛苦不堪,那是受苦,不是享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不要痛苦,這才是幸福的人生。
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一定要認真學習,尤要學謙虛,修業進德關鍵就在「謙」字,要學著不如人,人皆有擅長為我不及,是真正不如人,不是假裝的不如人,若表 面上謙虛,實際上還是很自負,縱然人家看不出來,天地鬼神佛菩薩早看清楚了,所以謙要真正從內心裡面發出來,沒有絲毫的虛假,善人我不如他,惡人我也不如 他,真正謙虛,他有善行我沒有,我不如他,他作惡,我不敢,我也不如他,這才謙到了底。
【原文】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 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語譯】
古人有句老話:「只要有心立志去求取大功大名的人,必定會得到功名,有心立志去求取高官大富的人,也一定會得到大富大貴。」
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彷彿大樹有根一般,樹有根,就會生枝、發葉、開花。人要立定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要謙虛,即使遇到那最微末的小 事,也要使別人方便;這樣自然會使天地都能感動了,而為自己造福,也全靠自己,祇要你真心求福,祇要誠心去做就成了。
現在那些求取「科名」的人,當初他並沒有其正地立志來做,不過是一時高興罷了;興致來了,就拼命地追求:興致退了,就停止了。
孟夫子曾對齊宣王說過:「大王喜好音樂,如果到極點,那麼齊國的國政,就會有清明的希望了。但是,你大王喜愛音樂,祇是個人的興趣,如果把這種個人造求快樂的人,推到全國,使大家都快樂,那就好了。」
我對於追求科第功名的看法,也同孟子一樣,要把這種心理,與積善立德連繫起來,並且以「求取功名」的心,來代替「為善利人」的心,那麼,所謂「命運」、「福報」,都會由我自己來決定了!
立定志向,謙虛精進,才能滿願,果能依教力 行,自然感動天地,
末後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話做為總結,我自己一個人好樂,何不與民同樂,與民同樂才是真樂!所以凡是自己喜歡的,最好能把歡喜擴大,這才是正確的,這是真正 的富貴,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惡而惡之,這才是「順應民心」,我們用智慧修善積德,創造財富,要幫助全世界落後的地區、貧窮的地區,這種富貴創造得才有 價值,才有意義,財富據為己有,禍害就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