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第三篇【積善之方】之五

20160910 (19)【原文】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愿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

是世 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 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 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 細辨。

【語譯】
        「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見到唯命是從的,恭恭敬敬順從的,這個人是好人。大聖大賢他們用人,不用鄉愿、謹愿,鄉愿之士,是一般人講的好人, 聖賢用人才,人才倔強、傲慢,有時候無禮,為什麼?他有一技之長,值得驕傲,有時候不一定能順你的意思,可是這樣的人能幹,能辦事,那個老好人,人是好 人,不能辦事,墨守成規,不能自動自發做事情,所以聖賢人寧取狂狷,狂狷之人勇於進取,不拘小節。

        這種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賊」,風俗道德,往往都被他們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大聖大賢的善惡標準跟世人的善惡標準不一樣。

        這是真善、假善,我們很清楚就能辨別,天地鬼神與聖人的標準相同,而不與世俗的標準相同,為什麼?因為天地鬼神與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

        我們真正要發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發心度自己,首先就是決定不可貪戀五欲六塵,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塵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斷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識是惡業 的根源,由惡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變成惡了,這就是為什麼世間人講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還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 望獲得自私的利益,這個善就不真、不純,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塵看淡,然後逐漸捨掉,不受五欲六塵干擾,這樣才從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念頭才動的地方, 就要覺察。

       「洗滌」就是洗心,「易」是換,改變,改變我們從前不善的行為,心地乾淨、光明,才充滿智慧!

        只有一個念、一個心,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明理、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只要明理,破迷開悟了,他自然就會知道要斷惡、要修善,教人破迷開悟,這是純真,所以這個叫「端」。

      「媚」簡單的說,就是巴結討好群眾之心,取得世間名聞利養,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取名聞利養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處事的態度應當謹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處世都要用謹慎恭敬的態度,玩世不恭是錯誤的,不可以不辨別清楚。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陰陽』,這一條也很重要,古聖先賢都叫我們要積陰德,什麼是陰德?

       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 人人看到都讚歎你,讚歎就是福報。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所以諸位要曉得,無論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讓人知道,則善果永遠就積在那裡而不求現報,叫「積善」。

        現在我們講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貪名,好名,名也是福報之一,為善以此報掉了,而且,是講天地鬼神,也為世人所嫉妒。「奇禍」就是有非常的災難,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災禍隨之而來。

        這個人沒有什麼過失,別人都嫌棄他、冤枉他、侮辱他,他並沒有什麼過惡,所以積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 ,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讚歎恭敬,人家愈是不滿意,愈是嫉妒、毀謗愈好,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毀謗、障礙之來,是消自己的罪業,罪業都報掉了,你的善德愈積愈厚,後來果報就大,所以子孫往往驟發,就是突然發達,細觀今日台灣許多發達者,其先人多類此,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才真正曉得陰德之可貴。

【原文】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 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語譯】
       「是非」很難辨別,因為我們世間人的標準,跟聖賢人的標準也不相同。春秋時候魯國的法律, 「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發在達官顯要家中服勞役,只要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就等於替他繳罰金,他就可以恢復自由,這是好事情。子貢在 諸侯家裡,把佣人贖回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

        子貢不接受政府的獎勵,孔子聽了很不高興,說:「賜,你做錯了」!這就是聖人的是非觀念,跟世人不一樣,他看的是整個社會,良好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聖 人的教導是普遍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為個人,如果單就個人來講,子貢這種做法是難能可貴,值得讚歎的,但是他把風俗習慣破壞了,他的過失在此。

        不是為某個人,魯國在當時,社會上貧窮的人多,富有的人少,政府的獎勵對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貢不接受獎勵,大家稱你好人,以後有人做這件事情, 政府的獎勵,他們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說你為圖獎勵而做的,於是大家都不願做了,那麼政府這個好的制度就被破壞了,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行善事, 子貢應當要接受政府獎勵,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社會大眾,這是聖人與常人見解不同處。

【原文】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 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語譯】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在水裡,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來,這個人牽一頭牛送給子路,感謝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歡喜,讚歎子路 說:從今以後魯國人,人有急難的時候,勇於救人的人就多了,為什麼?被救的人一定感謝;救人的人他還會接受感謝,這是鼓勵大家救助災難。

       這是孔子的真實教誨,應當切記深思篤行,孔子的看法跟世間人剛好相反,他讚歎子路,而不贊成子貢的做法,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你看大聖大賢,眼光看得遠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淺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為對於後世的影響,我們要為整個社會、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來設想,於後世 的歷史來觀察,這樣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 了,你就會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善惡不能只看眼前現行,要曉得它對歷史、對後世,久遠以後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現前表面上看是善,實際上不善,在一個人是善,在一時是善;在一個社會是不善,在後世是不善,所以講善惡就不講現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後世善,生生世世都善。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這是真善,這是就一樁事情來說明,什麼叫「是」,什麼叫「非」。什麼叫「道義」?什麼是「禮敬」?什麼是「信用」?什麼 是「慈悲」?這裡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別,往往自以為行善,其實造了大惡,其實人家講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怎麼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沒有福慧,想修 福也修不到福。

【原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 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語譯】
       呂文懿公告老返鄉,就是現在講的退休,雖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勛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同鄉有一個人,喝醉了酒,牢騷滿腹,遇到呂先生就罵他,呂先生做過宰相,度量大、有涵養,不跟他計較,跟他的佣人說: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閉門謝之,也不在意。

        過了一年,聽說這個人犯了重罪,判死刑 入獄了。呂老先生才後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處置錯了,說:當時如果跟他計較,捉他去監牢關幾天,使他警戒收斂一點,可能不至於犯今日之死罪。

這種例子太多 了,善心造了大惡,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的父母,對待兒女溺愛,到兒女長成了,不孝順父母、為非做歹,才曉得自己大錯特錯, 小孩就是要從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如果不嚴加管教,長大了就沒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對他稍微有點不好,他就不滿意,這還得了。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