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第三篇【積善之方】之九

20160910 (23)【原文】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 為惠最溥。

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 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語譯】
       人沒有不向善的,再惡的人,他口裡也說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說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在世間營生,為了生活、為 了家庭、為了事業,都會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一個不良的社會風氣, 所以『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攜』,

       佛法講善巧方便,使對方歡喜、樂於接受,真正達到警覺的目的,『開其迷惑』,用比喻來說,像『長夜大夢』,忽然醒覺過來了,佛門裡面叫開悟,悟後就是修, 又好比『久陷煩惱』 ,我們能把煩惱拔除,得到清涼自在,就是智慧,煩惱就是迷惑,「惠」就是對別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幫助。

  這是講善巧方便法,我們分析事理,勸導別人,令他覺悟,這是口說,只是有利於當世,如果我們要想勸導廣大的群眾,乃至於後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夠保存得久遠,這是勸我們把善言、善行記錄下來,才能流傳久遠。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跟他相處在一起,以身教去影響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漁人中一樣。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是「失人」,這個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導他 ,這是失人,不是這個材料,偏偏去教導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這叫「失言」,迎賓待客,與人相處,要用智慧去觀察,使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人也不失言。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講得很好,可以接受的應當給他說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歡喜。

【原文】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語譯】

        人一生當中往往會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戰亂,遭受顛沛流離之苦,誰都不能保證明天生活怎麼樣。如果我們見到遇難的人,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樣,所謂是切膚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這就是無畏布施。

        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受壓迫、「屈」是冤枉,這是他的苦難,幫助他伸冤,幫助他平反。

      「顛連」就是連續的顛沛流離,如果災難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夠,我們發起以大眾的力量來救災、來救援,崔子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這是仁者,是真 正慈悲長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貧,貧困的人要幫助他有謀生能力,應當要幫助他獨立,這是最大的恩惠。

【原文】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 ,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語譯】

      「鄉」是鄉村,「邑」是城鎮,小則為一鄉謀幸福;大則為一縣、一市謀幸福,就是造福鄉里,只要利益一個地方的,都應該努力去。

        中國過去以農立國,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設,低窪的地方,築堤防範水災,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 ;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不為自己,是為公眾,為地方造福,縱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礙自己的善行,不為一切阻礙所挫折,善事才能真正圓滿,初做事時不免有反對的意見,做成功之後大 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處,才感激,所以眼光要遠大,有智慧,有愛心,有毅力,善事才能成就,善的標準是利他,利益眾生是善,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禪師所說 的善惡標準在此。

【原文】
        何謂「捨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 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

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怯除執吝。

【語譯】
       這就是修福,「釋門」就是佛教;佛陀教導人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萬行」,無量無邊的行門,所謂「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行布施,是最究竟圓滿的修行原則,所以布施是修福,以布施為先。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愈捨愈自在,『達者』是真正明白通達的人,「六根」是眼、 耳、鼻、舌、身、意,「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

           所謂「捨」,不是在事上捨,事上的肉身怎麼捨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看到這一句,「內捨六根」是從心意上捨,就是內捨分別、執著,外不為塵境誘 惑,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捨六根,不取於相是捨六塵,內外俱捨,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捨」是從心地上捨,就是心不牽掛五欲六塵,也不牽掛自己的身體,身心都不牽掛,凡夫妄想、執著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牽掛,確實是難,妄想會常常起來。

       『一切所有』,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教人都要捨掉,心裡面都不要掛念,如果我們做不到,捨財不為財物所誘惑,我們的心不會被財物所轉。


      
初捨的時候,總是有點勉強,捨了很難過,捨了之後還後悔,需是有智慧,有決心慢慢的養成施捨習慣,就自然了。每一個人修學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到最後煩惱 決定減輕,貪吝逐漸就淡了,對於一切財物受用,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漸逐漸透露出來了,就會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 律,世出世間法都不會變更的,財布施得愈多,你財富也愈多,財從那裡來的,連你自己都不曉得,法布施愈多,聰明智慧愈增長,所以不要吝財,不要吝法。

        富貴五福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布施是因,我們要想得好的果報,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報,無有是處。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