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語譯】
「正法」就是大聖大賢以真實智慧親證之法,如儒佛大法,在中國首先要護持孔、孟、老莊,《大學》、《中庸》、《論語》《四書》、《五經》、諸子百家。
才知道怎麼樣做人,根本的根本。「正法」,包涵儒佛的道統,真正是萬世生靈之眼目,天地有養育萬法之功德,天生之、地養之,天地有養育萬物之恩,使它更為 圓滿,一切眾生都能夠各得其所。
「參」是參與,「贊」是贊助,天地功德多大,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可以參與贊助天地化育,世間大聖大賢與諸佛菩薩們,皆 是此類。
捨私欲而能夠與天地日月和其光明,參與化育,這是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夫,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眾生。『裁成萬物』,像諸佛菩薩弘法利生,指導眾生捨妄證真,『脫塵離縛』,這就是斷煩惱,開智慧,轉迷成覺。
『經世出世』,聖賢的行為是眾人的模範,聖賢的言語教訓是經典,他們的言行都是超時間、超空間的,他所說的話,他的行為、思想、言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區,都是絕對正確沒有錯誤,這叫經世聖賢事業。
前面一段講的「經世」,是為世間做一個標準,做一個典範,再說到「出世」,實在出世間與世間並沒有界線,世、出世間的差別,就在迷、悟,覺悟了就超越世間,一念迷了就是世間,一念覺就是出世間。
聖教就是聖人的教化,聖賢人的教育,對於世道人心,風俗習慣,社會的安和樂利,大眾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關係,自古賢哲們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我們應當如 何來護持?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機構,學校是世法教學的場所,必須要維護。
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發揚光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上報佛恩』,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要先提倡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再者就是培養人才、建立道場。
【原文】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 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 慎之。
【語譯】
我們要認識清楚:「誠敬」是學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門,「誠敬」的培養就在家庭,在家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到社會上才能忠於國家,服從長官,對職務盡 忠職守,為國家、為社會、為老百姓服務。習性培養成了,便是和平、心平氣和就能感動天地鬼神。
所以忠孝傳家遠,凡是能夠存心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順心、恭敬心處世 、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積善累德,果報可以從歷史上來看,也可以從現前社會上觀察,可見得這是事實,絕對不是虛妄,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做 一樁事情,決定不要認為別人不知道,人或許不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曉得的。
【原文】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語譯】
『惻隱之心』就是仁民愛物之心,見到一切動物有苦難,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這就是惻隱之心,就是憐愛之心,憐憫之心,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求仁」,就 是求的這個,「積德」也是積的這個,希望把仁民愛物之心培養擴大,能夠真正的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孟春」是初春,古時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豬,普通民間祭祀只用豬,春天用的犧牲,就是需要用來祭祀,不用母的,母的懷孕,殺一個等於害兩條命,這是仁慈。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講的三淨肉一樣,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遠庖廚』,是遠離廚房,不見殺、不聞殺,吃得就比較安心了,
這是佛法三淨肉又多加一條,出家人不許飼養畜牲,在家人自己養的,自己再殺了吃,實在是講不過去,實在不能斷除肉食,應當要守食三淨肉、四不食戒,以培養大慈悲心。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 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過短短幾十年,維繫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殺牠以養己,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意無意的,虧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業有多重!所以佛 說,如果罪業要有形相體積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下,我們業障有這麼多這樣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覺心才真正提得起來,如何能對得起天地一切眾生?不但要嚴持 不殺生這條戒,就是在飲食起居上一定要節儉,決定不能夠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須品,不知道愛惜,所以一定要愛惜資源物力,
【原文】
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語譯】
《四訓》裡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講因果報應,再教我們改過、積善,末後「謙德之效」一章是全書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