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又稱宗門,是漢傳佛教宗派裡的一個宗派,在禪學方面,屬於異軍凸起的宗派,是中國佛教十三宗裡面的一宗,也是日本佛教十三宗裡面的一宗。
相傳中國禪的創始者是菩提達摩,所以菩提達摩被尊稱為中國禪宗的始祖,也因此禪宗也被稱為達摩宗;
另外,又因為禪宗自稱得到佛的心印,又被稱為佛心宗。達摩宗是以參究和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禪宗起源自菩提達摩,在六祖惠能時期,是禪宗最鼎盛的時期,到了中晚唐以後,禪宗不僅成為漢傳佛教最主要的流派,更成為佛教宗派的代表象徵。在漢傳佛教宗派裡,佛教大多都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就只有天台宗、華嚴宗和禪宗,是中國自己獨立發展出來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這三個本土佛教宗派裡,禪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頓修和頓悟的祖師禪。真正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就是要能自己從日常生活中,在透過本身實際的行動體驗裡面,直接去掌握禪的真理,進而達到認識真正的自我。也因為禪宗的祖師們,會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希望能透過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開悟的境界,所以禪宗是最有自己獨特性格的宗派。
【歷史上禪宗的由來】
「禪」是從梵文“禪那”音譯而來,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意思是「靜慮」和「思維修」。静慮,也就是在静裡面思索考慮的意思,一般又稱為禪定。「禪」是將精神集中,運用不同的層次來作冥想,對本體的領悟,或是對自性的徹見。「禪」這種法門是將心專注在一個法的境界上,專注一心的研究推尋,來證悟自我原本的心性,更是以禪定作為全部的修習方法,這種透過專注在自我心上的修習,也可稱為参禪,就是因為是用參的方法學習禪學才得到這個名稱,所以也被稱為禪宗。
在小乘佛教裡將禪分成毘婆舍那(Vipassana,意思是觀和慧)與奢摩他〈Sama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和心一境性〉二者。禪是佛教很重要,而且也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更是大乘六波羅密的一種。最早的小乘禪修經典是在安世高漢翻譯的。從此以後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也先後翻譯出更多大小乘的禪修經典,成為當時傳入中國大乘禪觀的先驅。在早期時,禪師們都是僧人根據這些翻譯的經典教授和學習禪定,然而這些禪師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者,但是禪宗真正的建立者卻是菩提達摩。
事實上,「禪」的種類是非常的多,舉凡有聲聞禪、菩薩禪、次第禪和頓超禪。但是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只是以研究推尋禪定為方法,觀照自我的佛性為宗旨,透過探究心性的本源,期望成為以「見性成佛」的大乘宗派。然而,中國自古卻是以專意坐禪的系统才被稱為禪宗,並包含天台和三論二系,而不僅僅只限於達摩宗;但是在唐朝以後,因為達摩宗的興盛,禪宗才又被專指稱為達摩宗。
禪宗早期的先驅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和他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和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在修持上,他們卻只重視頭陀行與禪定。當時,菩提達摩是求那跋陀羅的門下,也是最早的一位楞伽師。他將楞伽宗傳播到中國北方,進而落地生根,成為一個獨特的門派。
禪宗的另一個源流,是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來的般若南宗,般若南宗當時是受到三論宗和天台宗的影響,領導者是牛頭法融,因此又被稱為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另外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和牛頭宗的中觀看法,融合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宗派,就是「禪宗」。
【中國禪宗的發展軌跡】
菩提達摩在北魏末年時,最早是在洛陽(現今河南洛陽市)活動,後來到嵩山(現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禪定,提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愣伽經》傳授徒弟,後人就以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的祖庭,因此嵩山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謂。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的時候,有承繼心法的弟子慧可和道育,僧璨就是再傳弟子。僧璨的弟子是道信。道信的弟子是弘忍,創立東山法門,被稱為禪宗五祖。門下分別到兩京弘揚佛法,一時之間名聲被非常的尊崇。在這中間就有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前住荊州玉泉寺,到了年老的時候才到京城,作為三帝的國師,弟子就有嵩山普寂和終南山義福;惠能居住在韶州曹溪寶林寺,門徒很多,稱惠能為六祖。當時就有「南能北秀」的說法。北宗主張「拂塵看淨」的漸修,北宗在經過幾次的傳承以後也就衰敗了;但是南宗的傳承就很廣泛了,在當時就成為禪宗的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和《大乘起信論》作為主要的教義根據,但是禪宗真正的代表作卻是《六祖壇經》。
禪宗傳入中國後,禪學和修禪的思想一直都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翻譯出很多種有關禪宗的經本,禪學在當時就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裡,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中國的禪宗最開始是起源於菩提達摩初祖到中國開始,到六祖惠能大師廣大的宏揚禪宗為止,禪宗就從這個階段開始發展的,這個階段是禪宗的開創期間,可以稱為早期禪宗。
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時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為當時菩提達摩的禪法不被當時佛教界所重視,就到少林寺壁觀,以「二入四行」的禪法教導弟子慧可和道育等。慧可追隨達摩六年,達摩就教授《楞伽經》四卷。慧可後來隱居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居在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就只是靜坐,都沒有任何相關的文字記載,也不傳任何法。當時只有道信隨身侍奉僧璨九年,才得到僧璨的衣缽。後來道信到了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就嘗試規勸學道和在家人學習《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道信除了遵循《欏伽經》以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從此以後就道信一直就住在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而道信的另外一個弟子法融就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弘忍得到法以後,就到雙峰山東馮茂山 (馮墓山)另外再設立道場,稱為東山寺,當時就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這種「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創了中國佛教獨特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非常的大。弘忍著名的弟子有神秀﹑惠能﹑惠安和智詵等。相傳弘忍是被選為嗣法弟子,命大家都各作一偈,當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而弘忍卻認為「未見本性」。同時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被弘忍認可,而且秘密傳他的衣法,是第六代祖。
惠能得法後就回到南方,隱居十五年,後來到曹溪下榻在寶林寺。後來韶州大梵寺請六祖惠能講授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和法海等四十多人。現金所流傳的《六祖壇經》是弟子法海匯集六祖惠能的言行,被稱為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以後,就到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揚禪宗,經過二十多年門人很多,被稱為北宗。神秀一直全力的在南陽和洛陽弘揚禪法,當時南宗就成為正統的禪宗,惠能的禪宗風格獨尊於天下。神秀的北宗就沒有這麼興盛,傳承不到幾代就衰敗滅亡了。
後來惠能最有名的弟子,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和永嘉玄覺,形成了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和青原兩家弘傳最興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和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宗和曹洞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和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從六祖惠能的門下,洪州和石頭二宗,開始發展成為五宗七派,這個階段才是禪宗的發展期,時間大約是晚唐到南宋初期。從南宋初年,臨濟宗和大慧宗杲起提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到了明朝中晚期時,禪宗到達了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
溈仰宗是溈山靈佑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所創立的。他的修行理論是繼承和發揚道一和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是都有佛性,人如果明心見性,就可以成佛了。
臨濟宗是義玄所創立的。臨濟宗是因為義玄住在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和「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為他的機鋒峭峻,另外成為一家。
曹洞宗是洞山良價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所創立的。他的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和體用關係上說明事理不二和體用無礙的道理。
雲門宗是文偃所創立的。雲門宗是因為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他的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鑑」和「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
法眼宗是文益所創立的。南唐中主李璟賜諡文益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他的宗風。
黃龍派是慧南所創立的。因為慧南住在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是「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
楊岐派的創始人是方會。方會因為住在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市北)而得名。當時人稱楊岐派擁有百丈懷海和黃檗希運的之優點,得到馬祖道一大機和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像龍。
禪宗五派的思想,事實上是差不多的,就只是建築物的外貌風格不大一樣,和教學的方法有一些些不同,所以才會形成不同的宗派風格。法眼宗文益在他的著作《宗門十規論》裡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指雲門──引者)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的地方。法眼宗的宗風就是「一切現成」。
禪宗在五家七宗以後,禪風有所改變,有「頌古」和「評唱」等一類禪門偈頌行世。以後更有克勤的《碧巖集》,對禪宗的影響非常的大。從此以後禪宗機用卻變成了逢場作戲而已。在克勤以後,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銷毀《碧巖集》刻版,原意是想要杜絕不清楚的根本和專尚語言的禪病。但是不久以後,刻版卻又重新現身,宗杲原來的目的並沒有達成。後來宗杲又提倡「看話頭禪」,將「敲門磚」傳給發心參禪的人,深受士大夫們的歡迎。這種佛儒合流的趨勢,影響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宗杲因為反對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禪」,所以被稱為「邪禪」,被認為是不求妙語,就只會默照而已。實際上,看話頭禪是應用惠能定慧等學中的「慧學」,默照禪應用其中的「定學」,這兩家的禪學並沒有甚麼不同,就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而已。這兩家禪學,自宋朝以後,經過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到今天仍然都沒有沒落。
一直到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時,當時的佛教特色是禪凈合一,和儒教、釋教和道教三教合一,當時禪理在民間已經被廣泛傳播,而且禪理已經廣泛的被社會所接受,當時也因為禪淨合一的影響,卻使得出家僧人就只以唸佛坐禪為最重要的修習功課,從此禪宗就逐漸失去了創新的生命力,禪宗就慢慢的不被重視,被稱為晚期禪宗,這個期間大開始於晚明,一直到清朝結束為止。
當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個宗派互相爭吵的時候,也是禪宗流弊非常的嚴重的時候,法眼宗延壽編《宗鏡錄》一百卷,對各派的宗旨分歧持調和態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是這本書在一百年後才刻版流通,流通以後卻又被增改修訂,一直到了明代時才恢復原有的意境。清朝雍正年間,《宗鏡錄》曾經被廣泛的推崇,但是始終都沒有辦法在禪門裡面發揮應用。以後金元間有曹洞宗行秀,元朝有臨濟宗明本,明末清初有臨濟宗圓悟和曹洞宗元賢等宗師,繼續弘揚禪法,但是都還是沒有辦法挽回禪宗頹廢的趨勢。宋朝初年,不斷有人提倡禪宗和淨土宗合而為一﹔為了爭奪法統,臨濟宗後人扭曲雲門宗的傳承,把雲門和法眼兩宗都歸屬在南嶽懷讓的宗派裡,因此將青原行思一脈說成只有曹洞一宗﹔清朝雍正撰寫《揀魔辨異錄》,想要用政治的權威力來干涉禪宗內部的糾紛,並且壓制隸屬各禪宗派系間的大禪寺,例如杭州靈隱寺等門庭改換。這時候,禪宗就變成奄奄一息。清代中葉以後,淨土宗的信仰比較普遍,禪宗就成為強弩之末,不穿魯縞。所以,近代的禪寺,實際上各個寺院幾乎都是禪宗和淨土宗合併為一。
清末民初的時候,因為當時的佛教衰落,虛雲大師就設法將禪宗再發揚光大,就是我們近代禪宗中興的始祖。禪宗的傳播區域主要是江南一帶,幾乎集中在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是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到現在還是被繼續倡導著,對於中國哲學思想和藝術思想上有著非常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鈴木大拙到美國宏揚禪法,因為受到嬉皮人士運動的影響,也因為歐美人士非常嚮往東方文化,從此禪宗在歐美各國就大受歡迎,於是就把日本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因此,禪宗在歐美,大多都被認為是日本的產物,中國的禪宗在歐美反而是默默無聞的。
【禪宗法脈淵源】
近代學者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印度禪裡二十八祖的法脈都是由後人所杜撰。而中國都以《六祖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敦煌本《六祖壇經》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然而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
根據佛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記載,佛陀在靈鷲山為眾人說法的時候,當時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拈一朵花站著。當時就在眾人都不明白的情況下,佛陀就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傳給了在場面帶微笑的摩訶迦葉尊者。當時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與摩訶迦葉」,因此摩訶迦葉尊者就被稱為西天(印度)禪宗的第一代初祖。摩訶迦葉尊者接受世尊的衣缽,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法脈經過許多次的傳承才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接受師父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到中國來弘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菩提達摩在中國南朝劉宋時,搭乘商船到達廣州,追隨求那跋陀羅,後來就以四卷《楞伽經》來教授弟子,是當時楞伽師中的一位大師。達摩聽說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法,就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和梁武帝討論佛法。當時的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不論是建寺、造經、供僧,都是非常的盡心盡力,因此就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功德。然而達摩卻只是用一句「毫無功德」來回答梁武帝。因為雙方的想法無法達到一致的默契,達摩就“一葦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傳人。以後傳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唐高宗鳳儀二年(677年),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禪宗,影響慢慢變大。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就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的弟子神會辯倒北宗,使得曹溪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
禪宗的傳承,最早可以追朔到釋尊期間,但因沒有史實的記載根據,世人只以中國六位祖師為主軸,強調「以心傳心」、「教外别傳」,所以就更加突顯迦葉尊者傳承的說法。迦葉之後,又經過阿難尊者、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多、佛陀難提、伏駝蜜多、婆栗濕婆、富那耶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阏剌樹那、迦那提婆、羅睺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鸠摩羅多、阇耶多、婆修盤頭、摩拏羅、鹤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到菩提達摩磨二十八人,是禪宗西天二十八祖。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中國禪宗二祖)、第三十祖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中國禪宗四祖)、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中國禪宗五祖)、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中國禪宗六祖)以上各位祖師,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
六祖惠能是禪宗真正的創始人,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到達最巔峰。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的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的禪宗流入禪語機鋒、變成在口舌上的辯論,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