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臣林則徐五十四歲的時候,寫了一個“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沒有益處。
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
▷“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
二、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論語》有雲:“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
▷“奉神無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麼虔誠,多麼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詩經》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一個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葉。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業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許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在家裏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是本末倒置之舉。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說古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今人讀書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而讀書,即是要博取別人的認可,行為淺薄媚俗。而為了自己的讀書,是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
▷簡單說,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聖賢之書,卻只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謂讀書無益。
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孔子教導弟子正當的行事規範為:“弟子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衆,學友余力,則志于文”。“
作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處處標新立異。
▷樂于嘩衆取寵、居心不良之人,其聰明才智往往被人利用,成為作惡的工具。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滿招損,謙受益。”
謙謙君子之道,從來得到世人贊賞。讀書博學為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修身養性而已。越懂學問的人,越能謙虛做人。
▷若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則只能說尚未領略古人為學的最高境界了。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即是時運不濟之時。運氣也是一種實力,此時應該注重加强身心修養,提高自身實力,則時機自然送上門來。
▷“妄求”即是亂求,孜孜以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時機,反而忘了反身自求,此時即使得到了機會,也會很快失去。
八、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妄取人財,即是不義。無功受祿,中飽私囊,順手牽羊,都是不義之舉。
▷妄取人財,拿來布施,美其名曰借花獻佛,其實只是偽善。不如憑借自己的雙手勤勞奮鬥,以善心布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
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
元氣,是精神豐富、正氣充盈的內心狀態,是人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根源。
不惜元氣的人,行的是匹夫之勇,以為自己力量無窮,卻往往被各種外界力量摧折得元氣大傷。
▷元氣大傷之後,寄希望于靈丹妙藥救治,治得了標,但治不了本;治得了一時,治不了一世。
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陰鷙,就是積陰德之意,積小善而成大功德,防小惡以免損功德。
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
▷達人先自達,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從艱苦樸素開始。
為人處世,都知道少說話多做事才是正途。可是有時做得過頭,大多適得其反。林則徐的“十無益”告誡世人:橫沖直撞的做事,反而無益。
凡事三思而後行,不必急于求成。寧可少做,不可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