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周朝、春秋、戰國以致秦始皇統一六國,而焚書坑儒,因易經被認為是卜筮的書,而未被焚燬,給大量保留了下來。
所以到了漢朝,易經非常的盛行,因為漢尊崇儒學,而孔子道統的繼承者田何,和其門生都有很優秀的表現和宣揚。其中有一門生夢喜,也學以(陰陽災害)或(卦象卦數)來說明易,即是以易的五術觀念來宣揚,在當初即與正統的孔門儒學產生很大的衝突。
但爾後夢喜的弟子,焦延壽及再傳弟子京房(著有京房易傳),更加以五術之說發揚,也成為當時盛行的學說門派。
另有一位叫費直的人,沿用易的古文來占易,並以彖傳、繫辭傳、象傳、、等翼傳書籍,來占易解卦,也成為當時的另一特色。
經過西漢末期的動亂,來到了東漢,儒學也再度地盛行。古文學的研究,使的費直的古文易,受到學家的重視而盛行。像鄭玄、馬融、陳元、、、等,也編纂不少對易經的著作。
因此在此時對易經的解釋,大概就分為二種,其一以象數為主,用以卦氣、世應、爻辰、消長、納甲、、(此為五術的解法)
其一為以事物的道理、人道為主,即以義理為主。用以翼傳等的書籍內容來解說。(此為經典的解法)
↑回最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