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20迷思3.三業清淨才能修禪定

20160910 (93)迷思3.三業清淨才能修禪定呢
20幾年來的學佛修行中,曾接觸過許多不同派別道場,研習過諸多經典和修持菩薩法門,也很有興趣地去學習打坐、修禪定,但是最後深深體悟到最務實的修行功課是「六度波羅密」,和這句在『地藏經』之『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

「三業清淨,才能修禪定」,甚至是要「三業清淨才能來改運,在修行的功課才能有進步呢!」

之 前還會像其它道場一樣,在佛堂教授大家如何來拉筋、打坐,如何地眼觀鼻、鼻觀心、往內心觀等,但是發現自己和其它的學員,心境根本都靜不下來,哪如何達到 禪定的境界呢?後來修持了占察經才知道,原來三業不清淨,仍然來有諸多的業障煩惱,甚至連冤親靈、祖靈、嬰靈等都還在干擾中,跟本是不能夠來打坐禪定的。

一定要先「拜懺」向內心真誠地懺悔反省,然後施食超渡冤親靈、祖靈等諸亡靈,勤做功德福報佈施,才能在占察時三業清淨,自然一上坐就能沈靜、安穩,很快可以輕鬆入定,也可以得到菩薩的諸多感應。

『那什麼是「三業清淨」呢?』

三業就是「身、口、意」,再延伸為十善惡業「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貪欲、嗔恨、邪見。」

而要此三業十善惡的惡性,都能夠去除或是轉為善業,才能達到「清淨」的標準。

那為何十善惡業沒有清淨就無法修禪定,或是能夠來改運呢?

因為「業」表示有兩個很重要的含意:

『一重,累世的薰習本性』

就是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本性,是每個人的個性、行為、習慣、想法、觀念、喜好等,都是在生生世世中累積而成的,不是容易想想、說說就可以來改變的。

甚至大多數人根本就是認為自己的習性,都是對的哪裡有偏差錯誤呢?哪裡須要去改變啊!

『二重,因偏差行為所造成的因果報應』

種下什麼因「種子」,就會得到什麼「果實」。

這是千古不變的宇宙真理法則,可是許多人還是難以來體會瞭解,尤其又受到「隔世失憶」的影響,對於前世的「惡因」所帶來今世的「惡果」,總是無法很清楚明白地去掌握。

而在遭遇到「莫明」的厄運和小人是非時,才來尋求化解改運,但是大多數厄運都已經是難以避免挽回。

甚至這一些果報厄運,除了有形的厄運不順遂,和人事間的口舌是非、貪嗔痴,更還有無形的「冤親債主」的沖煞附身干擾。

所以在修行、學佛、禪定前,要先清楚你的習性、觀念是否正確有無偏差,才能在精進的功課上有所成就,如同勤能補拙,但是要補對地方才有效啊!

那如何去判斷行為觀念是否正確有偏差呢?有人馬上反應三學「戒、定、慧」不是首先要來「守戒」嗎?就是要避免有偏差的觀念行為來發生。

「守戒」的確是個很正確的作法,但是有確實守住了嗎!又是一個很大的懷疑了?

更 還要來守占察出來的「大惡業」就是所謂的「因果戒」,因為這是你累世最大的錯誤習性業力,像是有人跟本不「殺生」,所以要守「殺生」戒是很輕鬆簡單的,可 是他確有「偷盜大惡」,此時就要他來嚴守「偷盜」戒,甚至要求廣做「財佈施」,這樣才叫做「對症下藥」,針對他的痛處、惡業去要求改善。

以『地藏占察經』的『占察木輪』來察驗每個人的三世業力果報

所以「地藏王菩薩」在『地藏占察經』中,傳下了善巧慈悲智慧「占察木輪」法門,以此木輪來察驗每個人的三世業力果報,是否已經清淨,習性觀念是否有所偏差,冤親債主是否已經有化解?

「察」就是「檢查」,就像是生病去醫院看病,一定都是要先量血壓、體溫、驗血、驗尿「檢查」一番的,或是平時也是須要定期去做身體健康檢查的,這就是「占察」最重要的精神作法所在。

所以誰都是須要事先來占察,做好三世因果健康檢查的,更不用說現在就面臨厄運煩惱當中,更必要好好地來占察,請示「地藏王菩薩」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自助察三世因果不求人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