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祖以後,唯傳心印,不傳衣缽,禪宗法脈流傳到今天沒有失傳,禪宗後來分成五宗,分別為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和溈仰宗,雖然是分五宗,確是承襲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六祖惠能大師春秋七十六,二十四歲得到傳衣,三十九歲出家,傳道說法三十七年。一共有四十三人得到六祖惠能真傳而證悟,許多人更是因此而開悟。
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惠能,時稱「南能北秀」。
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禪宗傳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出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另外還有神會掛單在洛陽菏澤寺,創辦荷澤宗,被尊稱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掛單南嶽衡山,創辦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辦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他的弟子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的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在河北鎮州創辦臨濟宗。靈佑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辦溈仰宗。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700~790)這一脈,經過多次的傳法到洞山良價,再傳到曹山本寂,師徒共同創辦曹洞宗。希遷另外的一個弟子天皇道悟,幾次傳法到義存(822~908),他的弟子師備之再傳法給文益(885~958)創辦法眼宗,掛單在金陵清涼寺;師備的同門文偃掛單在韶州雲門山,創辦雲門宗。晚唐到五代時,禪宗發展到最旺盛。兩宋以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就一些改變。大量「公案」和「誦古」的文字著作出現在民間。宋代,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992~1049)所創辦的楊岐宗和慧南(1002~1069)所創辦的黃龍宗。元明以後,受到淨土宗的影響,禪宗就慢慢的沒落了。
禪宗從神秀門下的新羅僧信行(704~779)開始傳入朝鮮,所傳的法是北宗禪。馬祖門下的道義是將南宗禪帶到朝鮮(820)。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的毘尼多流支所創辦。南宋的時候,日本的僧人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就因此而傳到日本;南宋末,中國的僧人東渡日本,又傳楊岐禪法。13世紀初期,日本僧人道元又把曹洞禪法帶到日本。後來從百丈懷海受禪法的無言通創辦無言通禪派;從此以後更有黃龍系(有一說法稱為云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17世紀時,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被請到日本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日本和曹洞宗、臨濟宗共同齊名的黃檗宗,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沒落。
韓國的禪宗向來就有「九山禪門」的稱號,這一宗派最原始開創的宗師大多數都是在唐代的時候到中國來學習禪法,回國以後全力推廣,時間一久學習禪法的人就越來越多,另外就成為一個宗派。
韓國九派分為:
一、 新羅善德王時(我國唐太宗時),法朗到中國,皈師四祖道信,就傳法在海東。惠恭王的時候,神行到中國,參謁志空,得證心印,回國以後,在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禪;神行以下,經遵範、惠隱,到智侁的時候,受到景文王的皈依,開創曦陽山派。
二、宣德王五年(784),雞林道義到中國,受傳在馬祖門下的西堂智藏和百丈懷海,學習南頓的宗旨,在唐三十七年,回國以後傳法弘化,門下很多,創辦迦智山派。
三、洪陟當時和道義同時遊學在唐朝時,嗣法西堂,回國以後棲止南嶽,於興德王三年(828)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餘人,是為實相山派。
四、真鑑慧沼當時和道義同一時間來中國,受馬祖門下的滄州神鑑印可,回國後創建雙溪寺;神武王元年(839),寂忍惠哲也到唐朝學習西堂 的禪法,回國以後在武州桐里山大安寺弘法度眾。慧沼和惠哲所傳的 法系就稱桐里山派。
五、文聖王七年(845),無染也來中國,得到寶徹的心印,回國以後極力弘揚禪法,得到憲安王和景文王的皈依,創立聖住山派。
六、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也來中國,跟隨馬祖的門人鹽官齊安學習禪法, 得到鹽官齊安的印可,回國以後在天台山中開阇崛山派。梵日的門人朗空也到中國,參學在青原行思系統下的石霜慶諸座下,回國以後掛單在南山實際寺闡揚禪旨;這時候是青原的法統最早傳到韓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