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孝順父母有三等級佛典故事

20160910 (51)郁多羅是一位品行端正,年輕有為的優秀青年,尤其他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早已為鄰里所稱道。

有一天,郁多羅到精捨聽聞佛陀說法,佛陀說修福的重要,郁多羅忍不住向佛陀請示:「佛陀!我經常如法的供養父母,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安樂,佛陀!我這樣做有福報嗎?」

佛陀回答說:「如果有人如法供養父母,讓他們得到安樂,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佛陀說到這裡,看看郁多羅,又說:「不過,孝順父母可以分為三等。」

「喔!孝順父母還有等級之分嗎?」

「是的,孝親之道有三等:

一、父母健在時,供養其豐富的飲食,死後如禮安葬,能夠盡到生養死葬之責,是謂小孝。

二、除了以物質供養之外,自己能有一番豐功偉業,光耀門楣,榮宗耀祖,使父母同感與有榮焉,是謂中孝。

三、接引父母學佛,讓他們來生免於輪回之苦,是為大孝。
郁多羅!你希望做到那一等的孝呢?」

郁多羅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知道了,光是飲食的奉養是不夠的,以後我會繼續努力,以期做到上等的大孝。」

孝順父母,供養父母,是人子之道;福慧圓滿的佛陀尚且親自為父擔棺,為母上忉利天講經,為後世佛子樹立了孝順的典範。身為佛弟子更應該孝順父母,孝親實乃學佛的第一步。

〜〜〜〜〜*〜〜〜〜〜*〜〜〜〜〜

地藏菩薩本願經前覺林菩薩偈的由來

有很多人都不清楚,為何地藏經前除了香讚、淨身口意真言外,還有一段覺林菩薩偈呢?

在宋朝時有一位出家人名叫釋僧俊,俗性王氏。王氏出家後並不守戒律,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不久後他生了一場小病,病死了。但是三天後,他竟然奇蹟似的甦醒過來,醒來的時候不停的哭,不停的跟十方大眾懺悔。

原來,他將要死的時候看到了兩位冥官要來追他,追著追著來到了一座大城門前,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說:我是地藏菩薩,因為你在京城的時候,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

我今日特別來救你,我教你一段四句偈,偈文如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晉朝所譯,也就是現在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你若能念此偈,能閉地獄門,能開淨土道,能通報命。說完,地藏菩薩就立刻消失了。於是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見閻羅王。閻羅王問:你在生時曾經做過什麼功德?僧俊說: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閻王問:你還記得嗎?於是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沒想到才誦了上兩句,地獄裡的受苦眾生已經超渡一大半了。閻王趕緊說:你別再念了!就放僧俊還陽。僧俊還陽後,找出了四句偈的出處,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就是現在的〈覺林菩薩偈〉。

因此,後人才會將此偈整段放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前。「華嚴經卷十九夜摩天宮偈讚品第二十」〈覺林菩薩偈〉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
徧觀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本文從臉書社團 「地藏經修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70794946326277/分享轉載。

感謝其文章分享,若有不慎侵權!請電話02-23145216E-mail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告知,

立當馬上刪除!

佛學靈界因果精選文章

佛堂占察命理服務˙&課程時間
為免耽擱到大家的時間,務必事先電話預約服務喔!
有佛堂師姐專人在安排,黃老師沒有在受理預約服務哦!
  台北佛堂, 02-2314.5216 / 0903-787376  台北市忠孝西北路1段41號15之一
台中佛堂, 04-2426.1671 / 0955-583222  台中市西屯區中清路3183
高雄佛堂,  07-201.0116 / 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嘉義服務,每週五晚上 7-9      吳讚峰老師 0928-790133
服務地點:竹居茶樓 嘉義市大雅路二段275

瀏覽本網站若要得到最佳版面效果,請使用Mozilla Firefox Google Chrome 瀏覽器。

Copyright © 2011-2021 易學佛堂官方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版權所有 © 2016 易學佛堂. All Rights Reserved.